/
/
/
广西宜州:桑蚕织就富裕路 农民生活享幸福

广西宜州:桑蚕织就富裕路 农民生活享幸福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12-03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广西宜州:桑蚕织就富裕路 农民生活享幸福

【概要描述】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12-03
  • 访问量:0
详情

  “生态养蚕家家富,桑叶喂蚕肥鲁鲁;蚕沙拿来做药枕,桑枝又可发香菇。”、“宜州农民真幸福,生活可以比干部;月有工资年有奖,银丝铺就致富路。”……这是宜州市近来广为流传的山歌,它唱出了当地群众兴桑养蚕的好处。2010年,该市栽桑28.6万亩,养蚕130万张,累计收购鲜茧4.68万吨,农民养蚕收入15亿元,养蚕户人均养蚕收入3275元,同比增长80.2%;茧丝绸加工业实现产值达5.19亿元。

  从2007年起,宜州市利用国家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工程和自治区实施由蚕业大省向蚕业强省迈进的发展战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在桑园基地建设、细化服务工作、强化科技创新、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实施重点突破,栽种和改造优质桑11.5万亩,使全市桑园面积累计达28.6万亩,成为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

  该市加大蚕桑协会组建、部门党员干部对养蚕大户帮扶、专项项目资金奖励扶持等,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兴桑养蚕的积极性。坚持推行蚕桑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各乡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让农科部门技术优势得到发挥,小蚕共育、简易化养蚕、大棚养蚕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该市小蚕共育率70%以上,方格簇使用率达98%以上。同时,因势利导,突出重点,狠抓大户的培养,通过养殖大户的示范带动,促进蚕业业滚雪球式地发展。北牙乡北牙屯养蚕大户王仕作,今年养蚕收入13万多元;石别镇屯蒙村村民韦克引说,他家全年养蚕总产值达15万元,纯利润超过10万元。同样,洛西镇的黄美如、马山、韦启思,石别镇的韦少科等养蚕大户,通过发展桑下养鸡、桑枝培育食用菌等绿色生态项目,坚定了产业发展信心,极大地发挥出了养蚕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市养蚕5亩以上的大户已达26947户,平均养蚕单产达到41公斤,收入5万元以上的养蚕户达4102户。

  该市抢抓机遇,切实转变蚕桑产业生产发展方式,先后在屏南乡板纳村、刘三姐乡中和村、庆远镇三湾村、石别镇永定村和板围村等5个村屯建立了5个优茧示范基地,面积达1.35万亩。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催青、统一消毒、统一蚕沙处理、统一饲养)要求进行管理,提高了桑蚕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水平,2010年基地效益显现,养蚕收入同比提高15%。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该市蚕茧质量较好,并能生产5A、6A高品位丝,深受江、浙、四川、重庆等省市客商青睐,据了解,四川南充市六合集团80%的原料茧来自宜州。

  为加快桑蚕产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该市强强联手,与浙江大学、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等联合共建宜州蚕桑科研教学基地,加大培育龙头大型骨干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同嘉联、宜源、约美、舜泉等公司建立缫丝与蚕桑副产品加工企业集群,通过对桑枝食用菌、丝棉被、蚕沙化肥等新产品进行深层次研究与开发,蚕桑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全市呈现出集育苗、建园、制种、养蚕、收烘、缫丝及丝产品深加工、副产品多元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蚕桑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该市拥有规模桑枝食用菌企业3家,2010年新建大型食用栽培基地32个,新建设冻库37座,利用桑杆2.7万吨,生产反季节食用菌棒1520万棒,产鲜菇6380吨,产值5000万元;13个乡镇建成蚕沙收集中转站55个。拥有嘉联丝绸、茂源茧丝、嘉凤丝业等11家茧丝绸加工企业,截止2010年11月,生产白厂丝1677吨,生产坯绸167万米,蚕丝被3万床,产值3046万元。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热门资讯

以“中江纺织杯”为契机 广西推进丝绸产业人才培养 2013-11-26 00:00:00
  自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广西桑蚕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广西蚕茧产量已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30%,缫丝原料产量的不断增长,也使得广西缫丝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缫丝设备也从一开始使用东部地区“二手货”,到现如今设备技术不断升级,推动了“东丝西移”的开展。   目前广西大多数规模以上缫丝企业都在使用全国最先进的缫丝设备,在机器设备上已经不落后东部老丝绸地区。但在软件上,广西缫丝企业还是要向江浙地区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而缫丝设备保全人才,以及茧丝绸产业各方面的人才。俗话说“三分机械,七分保养”,只有努力做好缫丝设备的的维护保养工作,使设备始终处于完好运行状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此次“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柳城举行,对提高广西缫丝设备保全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日田丝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杭杰对当前广西缫丝行业生产现状分析到,广西占有桑蚕原料优势,生丝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得到不断提升,但与江浙一带产出的生丝多为5、6A级丝(A类丝)相比,广西还是以3、4A级丝(B类丝)为主,差距还是存在的。广西缫丝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专家级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是稀缺,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广西缫丝行业发展的需要。   杨杭杰表示,“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在广西比武,为广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从企业角度来说,这次大赛首先为广西缫丝企业提高了名气,是一个让全国了解认识广西缫丝企业的好机会。其次是通过这个平台,为广西缫丝企业引进人才提供更宽的渠道。同时通过扩大交流,促进了本地缫丝设备保全水平的提高。   国家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弋辉等领导莅临决赛现场指导工作,显示出丝绸管理部门和协会对于保全工比赛的重视,而本届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自选拔赛开始,就引起了广西的缫丝企业的极大关注,纷纷进行内部培训选拔,争取有自己企业的员工能够参加全国决赛,决赛获第一名的选手将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消息也使得各企业技术骨干跃跃欲试。   选手相对年轻也是此次参赛的广西选手一大特点,虽然他们在经验上也许与东部老丝绸地区的选手有一定差距,但相信通过比赛锻炼和生产实践,缫丝设备保全的新生力量将得到更快的成长。除了广西缫丝企业的人才需要外,或许“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还赋予了广西更大责任,随着“东桑西移”的不断深入,东部地区蚕茧产量也是不断减少,没有了原材料的支持,当地缫丝企业持续发展遇到了瓶颈。如何延续缫丝乃至丝绸行业发展的重任也自然而然落到了广西等西部的新兴桑蚕大省的身上。 “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的成功举办,广西缫丝行业难得的机遇的同时,也开始承担丝绸产业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相信,通过赛事必将产生一批自动缫丝机保全工技能高手,使得自动缫丝机保全操作达到新的水平,对厂丝品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的成功举办,广西缫丝企业将以此为契机,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 2013-11-29 00:00:00
     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市政府附一楼会议厅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高先海,市委常委、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冯斌,副市长胡光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冯斌主持。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重点丝纺服装企业法人代表和各县(市、区)经信局局长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市经信委在会上通报了全市丝纺服装产业1-11月运行情况,并对编制《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作了说明。嘉美印染等8户企业法人代表分别就企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十二五”的打算作了交流发言。   高先海在听取情况通报和交流发言后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十二五”南充丝纺服装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深入分析形势,牢牢把握机遇,顺势而上,推动产业发展。要高起点谋划好“十二五”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一要继续抓好原料基地建设,二要努力完善工业园区功能,三要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四要大力开拓丝纺服装市场。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全力营造丝纺服装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对丝纺服装产业的领导力度;要完善产业配套措施,多渠道拓宽融资投入;要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冯斌强调,一是发展要拓宽视野,要注重产业链断档的弥补,树立“大纺织”理念;二是规划要拓宽视野,无论是政府和企业都要认真分析国际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研究和吸纳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来做好“十二五”规划;三是在工作举措上要拓展视野,解决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胡光明指出,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做好6件事:一是继续强化原料基地建设,二是继续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三是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全力招引能填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五是加速载体建设,六是加速物流产业发展。他要求丝纺服装企业要做精传统产业,创新融资方式,充实引进技术人才,抓好品牌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