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西部蚕桑生产水平亟须提高

中西部蚕桑生产水平亟须提高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12-03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中西部蚕桑生产水平亟须提高

【概要描述】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12-03
  • 访问量:0
详情

  近几年,我国的蚕茧生产规模已经很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从2009年的统计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桑园面积、发种量和蚕茧产量已分别占到全国的74.36%、69.86%和65.86%,其中,中部地区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发展很快。2009年西部地区的桑园面积、发种量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56.92%、59.06%和54.21%。东部地区生产萎缩较快,2009年东部地区的桑园面积、发种量和蚕茧产量仅分别占到全国的25.64%、30.14%和34.14%。

  这几年,国家和各地政府对蚕桑产业也很重视,对中西部地区桑蚕产业加大了投入,西部地区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从生产统计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平均亩产都有下降趋势。2009年东部地区平均亩产63.85公斤,比前几年减少10公斤以上;中部地区平均亩产仅32.02公斤,比前几年减少8公斤左右;西部地区平均亩产45.66公斤,比前几年也有减少。总体看,中西部地区的平均亩产较低,低于全国47.95公斤的平均水平,其中,中部地区有的平均亩产只有30公斤上下,西部地区除广西、四川外,普遍都在20公斤上下,甚至10公斤或4~5公斤。从每张蚕种的平均产茧量来看,与前几年相比,2009年全国相对稳定,西部地区的平均张产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35或36公斤的水平上,低于全国39.4公斤的平均水平。

  近年来各地蚕茧的平均亩产、张产仍然较低,质量提高不快,发展不平衡,但各地蚕农的收入和经济效益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生产科技和产业化水平有了进步和提高,这是蚕农收入增加和效益提高的原因。但就去年而言,蚕农收入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市场行情的机遇和生产季节良好的气候环境。这两个因素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要让蚕农收入和经济效益有保障,可能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在种养环节要继续推进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蚕业,搞好蚕业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同时,要推动科技进步,巩固蚕业基础,提高单产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各地政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联手创建各类蚕业保障体系和风险基金,并加以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蚕业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三,在宏观上加强对茧丝绸产销和供求的调控,使我国的蚕茧生产能根据国内外需求稳步发展,防止大起大落。

  国内外丝绸市场需求的增加很不容易。十年来,我国丝绸内外销用丝量明显减少,即使是用丝量最大的2005年,也没有超过1993年、1994年的用丝量。按2005年的用丝量,生产70万吨鲜茧就能满足需要了,而一般年份生产60万吨也就够了。从近年统计看,我国蚕茧生产的规模大,发展快,尤其是西部地区。根据我国目前的蚕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东部优质产区的生产过早急剧萎缩,规模快速扩张地区的质量档次跟不上来,将给蚕业以及整个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蚕业是弱势产业,要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蚕农是弱势群体,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在形势好时,蚕农们“唱完山歌唱蚕歌,好日子天天在蚕里过”。自然灾害或价格急剧下滑时,那些蚕业质量水平低下的产区就大面积地弃种弃养,毁桑砍桑,给蚕桑生产造成沉重的打击,整个行业也随之出现大起大落。

  各级政府需要认真研究我国蚕桑生产乃至整个丝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兼顾生产地域和行业各产业链的协调发展,以及重视中国丝绸的国际信誉和影响力,尤其希望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和经验运用到加强中国丝绸业的宏观调控中来。另外,实实在在地支持和帮助中国丝绸业依靠科技创新,减量升级,淘汰落后,提升存量水平,变数量型发展方式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否则,我们这个产业有可能因发展粗放、质量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成本越来越高、比较效益丧失而过早地被淘汰和转移。当然,这可能还相对遥远,不过,我们还是多一些忧患意识好。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热门资讯

以“中江纺织杯”为契机 广西推进丝绸产业人才培养 2013-11-26 00:00:00
  自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广西桑蚕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广西蚕茧产量已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30%,缫丝原料产量的不断增长,也使得广西缫丝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缫丝设备也从一开始使用东部地区“二手货”,到现如今设备技术不断升级,推动了“东丝西移”的开展。   目前广西大多数规模以上缫丝企业都在使用全国最先进的缫丝设备,在机器设备上已经不落后东部老丝绸地区。但在软件上,广西缫丝企业还是要向江浙地区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而缫丝设备保全人才,以及茧丝绸产业各方面的人才。俗话说“三分机械,七分保养”,只有努力做好缫丝设备的的维护保养工作,使设备始终处于完好运行状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此次“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柳城举行,对提高广西缫丝设备保全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日田丝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杭杰对当前广西缫丝行业生产现状分析到,广西占有桑蚕原料优势,生丝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得到不断提升,但与江浙一带产出的生丝多为5、6A级丝(A类丝)相比,广西还是以3、4A级丝(B类丝)为主,差距还是存在的。广西缫丝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专家级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是稀缺,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广西缫丝行业发展的需要。   杨杭杰表示,“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在广西比武,为广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从企业角度来说,这次大赛首先为广西缫丝企业提高了名气,是一个让全国了解认识广西缫丝企业的好机会。其次是通过这个平台,为广西缫丝企业引进人才提供更宽的渠道。同时通过扩大交流,促进了本地缫丝设备保全水平的提高。   国家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弋辉等领导莅临决赛现场指导工作,显示出丝绸管理部门和协会对于保全工比赛的重视,而本届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自选拔赛开始,就引起了广西的缫丝企业的极大关注,纷纷进行内部培训选拔,争取有自己企业的员工能够参加全国决赛,决赛获第一名的选手将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消息也使得各企业技术骨干跃跃欲试。   选手相对年轻也是此次参赛的广西选手一大特点,虽然他们在经验上也许与东部老丝绸地区的选手有一定差距,但相信通过比赛锻炼和生产实践,缫丝设备保全的新生力量将得到更快的成长。除了广西缫丝企业的人才需要外,或许“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还赋予了广西更大责任,随着“东桑西移”的不断深入,东部地区蚕茧产量也是不断减少,没有了原材料的支持,当地缫丝企业持续发展遇到了瓶颈。如何延续缫丝乃至丝绸行业发展的重任也自然而然落到了广西等西部的新兴桑蚕大省的身上。 “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的成功举办,广西缫丝行业难得的机遇的同时,也开始承担丝绸产业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相信,通过赛事必将产生一批自动缫丝机保全工技能高手,使得自动缫丝机保全操作达到新的水平,对厂丝品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的成功举办,广西缫丝企业将以此为契机,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 2013-11-29 00:00:00
     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市政府附一楼会议厅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高先海,市委常委、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冯斌,副市长胡光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冯斌主持。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重点丝纺服装企业法人代表和各县(市、区)经信局局长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市经信委在会上通报了全市丝纺服装产业1-11月运行情况,并对编制《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作了说明。嘉美印染等8户企业法人代表分别就企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十二五”的打算作了交流发言。   高先海在听取情况通报和交流发言后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十二五”南充丝纺服装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深入分析形势,牢牢把握机遇,顺势而上,推动产业发展。要高起点谋划好“十二五”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一要继续抓好原料基地建设,二要努力完善工业园区功能,三要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四要大力开拓丝纺服装市场。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全力营造丝纺服装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对丝纺服装产业的领导力度;要完善产业配套措施,多渠道拓宽融资投入;要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冯斌强调,一是发展要拓宽视野,要注重产业链断档的弥补,树立“大纺织”理念;二是规划要拓宽视野,无论是政府和企业都要认真分析国际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研究和吸纳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来做好“十二五”规划;三是在工作举措上要拓展视野,解决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胡光明指出,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做好6件事:一是继续强化原料基地建设,二是继续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三是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全力招引能填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五是加速载体建设,六是加速物流产业发展。他要求丝纺服装企业要做精传统产业,创新融资方式,充实引进技术人才,抓好品牌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