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广东云南两地达成茧丝绸产业合作战略

广东云南两地达成茧丝绸产业合作战略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12-03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广东云南两地达成茧丝绸产业合作战略

【概要描述】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12-03
  • 访问量:0
详情

  根据白恩培书记和罗正富副省长对《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高声有关在云南发展茧丝绸产业的意见建议》的批示,我厅高度重视我省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在茧丝绸方面的合作问题,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认真落实省领导批示精神。前期情况我厅以《云南省商务厅关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拟在我省发展茧丝绸产业设想的意见的报告》(云商市〔2010〕153号)于12月9日上报省政府。

  12月20日-24日,商务部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中国丝绸协会和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组成考察组到我省考察。考察期间,我厅与考察组在昆明召开了滇粤茧丝绸产业合作座谈会,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省蚕科所以及昆明、楚雄、昭通、曲靖、普洱、大理等六个州市商务局和我省11家茧丝绸骨干企业的代表参加座谈。会后,考察组赴保山、德宏等州市蚕桑产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座谈会上,参会代表进行了坦诚而广泛的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政府部门和企业都表达了积极的合作愿望,并就下一步深化合作达成了初步共识。具体情况如下:

  一、国家层面积极促成滇粤茧丝绸产业合作

  商务部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任李朝胜和中国丝绸行业协会会长弋辉认为,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了新的规划,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为云南带来了历史发展机遇,也为云南发展茧丝绸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家茧丝办为推动“东桑西移”办出特色、促进茧丝绸产业在西部地区打开新局面,积极推荐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赴滇,希望双方最终达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云南茧丝绸产业发展。

  二、云南方面大力支持滇粤茧丝绸合作

  座谈会上,云南省商务厅和省内相关部门表示,云南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桑养蚕,比较效益显著,区位优势独特,尤其是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以来,云南成为全国茧丝绸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并具备发展的省份之一,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已位居全国第五位。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2009年,省政府出台了蚕桑发展十年规划和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促进我省茧丝绸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虽然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实力雄厚的大型龙头企业、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品牌意识薄弱、营销网络不健全、国际市场开拓滞后等,整体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公司有意向来云南发展茧丝绸产业,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表示热烈欢迎。省商务厅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牵线搭桥,积极推进、支持我省茧丝绸企业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开展合作,特别支持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公司与我省大型投资企业合作组建云南茧丝绸集团公司;二是提供优质服务,联合省农业厅、农科院、蚕科所等部门共同为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来云南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争取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为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来云南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四是适时组织相关州市和企业赴广东、深圳考察。

  来自我省蚕桑主产区的州市商务主管部门和企业代表纷纷表示,茧丝绸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茧丝绸产业发展,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扶持,欢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到当地考察,进一步洽谈合作事宜。

  三、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将继续推进相关合作

  以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董事长蔡高声为首的广东调研组一行13人,对参加座谈会的各单位表示感谢,对于在云南发展茧丝绸产业表示了浓厚兴趣,考虑在云南设立一家省级丝绸集团公司,建议由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出资、云南企业参股的形式进行组建,先开展贸易合作,再逐步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茧丝绸产业平台。下一步,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将到我省相关州市实地考察,进一步洽谈、对接合作事宜。

  今后,我厅将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继续保持联系,待广东方面提出具体合作方案后,适时组织相关州市、企业赴广东考察和进一步洽谈,密切跟进相关合作事宜。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热门资讯

以“中江纺织杯”为契机 广西推进丝绸产业人才培养 2013-11-26 00:00:00
  自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广西桑蚕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广西蚕茧产量已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30%,缫丝原料产量的不断增长,也使得广西缫丝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缫丝设备也从一开始使用东部地区“二手货”,到现如今设备技术不断升级,推动了“东丝西移”的开展。   目前广西大多数规模以上缫丝企业都在使用全国最先进的缫丝设备,在机器设备上已经不落后东部老丝绸地区。但在软件上,广西缫丝企业还是要向江浙地区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而缫丝设备保全人才,以及茧丝绸产业各方面的人才。俗话说“三分机械,七分保养”,只有努力做好缫丝设备的的维护保养工作,使设备始终处于完好运行状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此次“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柳城举行,对提高广西缫丝设备保全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日田丝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杭杰对当前广西缫丝行业生产现状分析到,广西占有桑蚕原料优势,生丝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得到不断提升,但与江浙一带产出的生丝多为5、6A级丝(A类丝)相比,广西还是以3、4A级丝(B类丝)为主,差距还是存在的。广西缫丝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专家级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是稀缺,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广西缫丝行业发展的需要。   杨杭杰表示,“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在广西比武,为广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从企业角度来说,这次大赛首先为广西缫丝企业提高了名气,是一个让全国了解认识广西缫丝企业的好机会。其次是通过这个平台,为广西缫丝企业引进人才提供更宽的渠道。同时通过扩大交流,促进了本地缫丝设备保全水平的提高。   国家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弋辉等领导莅临决赛现场指导工作,显示出丝绸管理部门和协会对于保全工比赛的重视,而本届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自选拔赛开始,就引起了广西的缫丝企业的极大关注,纷纷进行内部培训选拔,争取有自己企业的员工能够参加全国决赛,决赛获第一名的选手将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消息也使得各企业技术骨干跃跃欲试。   选手相对年轻也是此次参赛的广西选手一大特点,虽然他们在经验上也许与东部老丝绸地区的选手有一定差距,但相信通过比赛锻炼和生产实践,缫丝设备保全的新生力量将得到更快的成长。除了广西缫丝企业的人才需要外,或许“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还赋予了广西更大责任,随着“东桑西移”的不断深入,东部地区蚕茧产量也是不断减少,没有了原材料的支持,当地缫丝企业持续发展遇到了瓶颈。如何延续缫丝乃至丝绸行业发展的重任也自然而然落到了广西等西部的新兴桑蚕大省的身上。 “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的成功举办,广西缫丝行业难得的机遇的同时,也开始承担丝绸产业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相信,通过赛事必将产生一批自动缫丝机保全工技能高手,使得自动缫丝机保全操作达到新的水平,对厂丝品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的成功举办,广西缫丝企业将以此为契机,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 2013-11-29 00:00:00
     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市政府附一楼会议厅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高先海,市委常委、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冯斌,副市长胡光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冯斌主持。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重点丝纺服装企业法人代表和各县(市、区)经信局局长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市经信委在会上通报了全市丝纺服装产业1-11月运行情况,并对编制《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作了说明。嘉美印染等8户企业法人代表分别就企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十二五”的打算作了交流发言。   高先海在听取情况通报和交流发言后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十二五”南充丝纺服装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深入分析形势,牢牢把握机遇,顺势而上,推动产业发展。要高起点谋划好“十二五”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一要继续抓好原料基地建设,二要努力完善工业园区功能,三要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四要大力开拓丝纺服装市场。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全力营造丝纺服装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对丝纺服装产业的领导力度;要完善产业配套措施,多渠道拓宽融资投入;要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冯斌强调,一是发展要拓宽视野,要注重产业链断档的弥补,树立“大纺织”理念;二是规划要拓宽视野,无论是政府和企业都要认真分析国际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研究和吸纳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来做好“十二五”规划;三是在工作举措上要拓展视野,解决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胡光明指出,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做好6件事:一是继续强化原料基地建设,二是继续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三是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全力招引能填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五是加速载体建设,六是加速物流产业发展。他要求丝纺服装企业要做精传统产业,创新融资方式,充实引进技术人才,抓好品牌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