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农业部封槐松:去年全国蚕茧总产61.6万吨 产业保持高效还需稳定规模

农业部封槐松:去年全国蚕茧总产61.6万吨 产业保持高效还需稳定规模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12-03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农业部封槐松:去年全国蚕茧总产61.6万吨 产业保持高效还需稳定规模

【概要描述】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12-03
  • 访问量:0
详情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蚕桑生产在经历了一次小波动和一次大振荡之后,2010年开始恢复元气,出现了增产增收的好形势,养蚕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

  全国蚕桑增产增收明显

  据各省(区、市)蚕桑生产主管部门统计汇总,2010年全国桑园面积1210万亩,同比增加26万亩,增2.2%;发种量1576万盒(张),同比增加140万盒(张),增9.8%;蚕茧总产量61.6万吨,同比增加5.9万吨,增10.7%。由于茧价一路走高,蚕农生产积极性高涨,加强了桑园和蚕室管理,单产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全国平均每盒(张)蚕种产茧量39.1公斤,同比提高7.7%;每亩桑园产茧量50.9公斤,同比提高8.3%。

  由于前两年价格连降导致丝绸工业原料严重不足,2010年茧价不断攀升,养蚕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全国加权平均的统茧价格每50公斤1544元,同比增加469元,增43.6%,其中夏秋期价格1574元,比春期高58元。江苏和山东由于蚕茧质量最好,卖价最高,每50公斤均价分别为1839元和1864元,甚至有的地方卖到每50公斤2100元。产量增加,茧价大幅上涨,带来蚕农收入普遍增加。全国蚕茧总收入191.1亿元,同比增加70.9亿元,增59%,创历史最好水平。

  斐然成绩来之不易

  2010年全国蚕桑生产气候条件并不是十分有利。上半年西南地区出现多年不遇的持续干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低温阴雨,使桑树发芽晚、长叶慢,养蚕时间推迟了10天左右;秋季长江流域和北方蚕区持续高温多湿,使部分成龄蚕发病不上蔟或上蔟不结茧。面对灾情,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指导蚕农调整养蚕时间和及时防治蚕病,使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为充分调动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一些地方实行蚕种、桑苗补贴,使桑园面积略有恢复,养蚕规模较大幅度回升;为满足蚕种需求,各地蚕种企业在连续两年大幅度亏损的条件下,积极增加制种,使全年发种量增加了140万张;为提高单产,各级蚕桑生产主管部门加强生产和技术指导,帮助蚕农安排生产、适时管养、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及时防治病虫害;为保障蚕农收益,蚕茧收烘企业及时以较高价格收购鲜茧,近年来蓬勃兴起的蚕农合作社,更是通过自产、自收、自烘、自售蚕茧,较好地引导了企业合理定价。

  存在问题需高度重视

  虽然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我国蚕桑产业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茧丝绸市场不确定的风险依然存在,种桑养蚕盲目性很大,茧价一降,很多蚕农不养或少养蚕,茧价稍涨,很多地方盲目扩大规模,使蚕茧总产量波动较大;二是由于蚕桑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蚕桑品种更新、桑园培育、蚕室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推广十分困难;三是由于缺乏防治技术和防控手段,蚕种无毒合格率逐年降低,桑蚕微粒子病的潜在威胁十分严重;四是由于投入很少,蚕桑生产基础薄弱,桑园和蚕室条件落后,生产后劲不足;五是由于改革、改制、改造进展缓慢,蚕种生产经营缺乏活力,一些蚕种场难以为继。

  保持高效还需稳定规模

  目前,茧丝市场价格虽在高位运行,但其主要原因是前两年加工企业原料不足所致,而从国内外茧丝绸市场看,茧丝需求没有明显增加,因此2011年全国蚕桑生产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稳定规模提高效益。

  要积极引导蚕区特别是西部蚕区广大蚕农稳定蚕桑生产规模,努力提高蚕茧品质和单产,进而保持经济效益持续稳定提高;要把蚕桑生产的重点放在加大投入力度上,改善桑园、蚕室和蚕种场的生产条件,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标准桑园和蚕室,使人蚕居住分离;要加快桑蚕微粒子病的防治研究和防控工作,努力提高蚕种无毒合格率,降低带毒合格率,确保蚕桑生产安全;要加强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工作,大力推广桑蚕优良新品种和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方格蔟上蔟等先进技术,杜绝毛脚茧上市的不良现象,努力提高蚕茧品质;要积极组织开展桑园多种经营和桑、蚕、茧综合利用的经验交流,加快试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我国蚕桑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热门资讯

以“中江纺织杯”为契机 广西推进丝绸产业人才培养 2013-11-26 00:00:00
  自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广西桑蚕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广西蚕茧产量已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30%,缫丝原料产量的不断增长,也使得广西缫丝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缫丝设备也从一开始使用东部地区“二手货”,到现如今设备技术不断升级,推动了“东丝西移”的开展。   目前广西大多数规模以上缫丝企业都在使用全国最先进的缫丝设备,在机器设备上已经不落后东部老丝绸地区。但在软件上,广西缫丝企业还是要向江浙地区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而缫丝设备保全人才,以及茧丝绸产业各方面的人才。俗话说“三分机械,七分保养”,只有努力做好缫丝设备的的维护保养工作,使设备始终处于完好运行状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此次“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柳城举行,对提高广西缫丝设备保全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日田丝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杭杰对当前广西缫丝行业生产现状分析到,广西占有桑蚕原料优势,生丝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得到不断提升,但与江浙一带产出的生丝多为5、6A级丝(A类丝)相比,广西还是以3、4A级丝(B类丝)为主,差距还是存在的。广西缫丝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专家级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是稀缺,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广西缫丝行业发展的需要。   杨杭杰表示,“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在广西比武,为广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从企业角度来说,这次大赛首先为广西缫丝企业提高了名气,是一个让全国了解认识广西缫丝企业的好机会。其次是通过这个平台,为广西缫丝企业引进人才提供更宽的渠道。同时通过扩大交流,促进了本地缫丝设备保全水平的提高。   国家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弋辉等领导莅临决赛现场指导工作,显示出丝绸管理部门和协会对于保全工比赛的重视,而本届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自选拔赛开始,就引起了广西的缫丝企业的极大关注,纷纷进行内部培训选拔,争取有自己企业的员工能够参加全国决赛,决赛获第一名的选手将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消息也使得各企业技术骨干跃跃欲试。   选手相对年轻也是此次参赛的广西选手一大特点,虽然他们在经验上也许与东部老丝绸地区的选手有一定差距,但相信通过比赛锻炼和生产实践,缫丝设备保全的新生力量将得到更快的成长。除了广西缫丝企业的人才需要外,或许“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还赋予了广西更大责任,随着“东桑西移”的不断深入,东部地区蚕茧产量也是不断减少,没有了原材料的支持,当地缫丝企业持续发展遇到了瓶颈。如何延续缫丝乃至丝绸行业发展的重任也自然而然落到了广西等西部的新兴桑蚕大省的身上。 “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的成功举办,广西缫丝行业难得的机遇的同时,也开始承担丝绸产业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相信,通过赛事必将产生一批自动缫丝机保全工技能高手,使得自动缫丝机保全操作达到新的水平,对厂丝品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的成功举办,广西缫丝企业将以此为契机,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 2013-11-29 00:00:00
     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市政府附一楼会议厅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高先海,市委常委、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冯斌,副市长胡光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冯斌主持。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重点丝纺服装企业法人代表和各县(市、区)经信局局长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市经信委在会上通报了全市丝纺服装产业1-11月运行情况,并对编制《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作了说明。嘉美印染等8户企业法人代表分别就企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十二五”的打算作了交流发言。   高先海在听取情况通报和交流发言后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十二五”南充丝纺服装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深入分析形势,牢牢把握机遇,顺势而上,推动产业发展。要高起点谋划好“十二五”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一要继续抓好原料基地建设,二要努力完善工业园区功能,三要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四要大力开拓丝纺服装市场。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全力营造丝纺服装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对丝纺服装产业的领导力度;要完善产业配套措施,多渠道拓宽融资投入;要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冯斌强调,一是发展要拓宽视野,要注重产业链断档的弥补,树立“大纺织”理念;二是规划要拓宽视野,无论是政府和企业都要认真分析国际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研究和吸纳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来做好“十二五”规划;三是在工作举措上要拓展视野,解决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胡光明指出,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做好6件事:一是继续强化原料基地建设,二是继续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三是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全力招引能填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五是加速载体建设,六是加速物流产业发展。他要求丝纺服装企业要做精传统产业,创新融资方式,充实引进技术人才,抓好品牌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